小時候的我們都懷有夢想,長大後卻很少去實踐,是夢想太遙不可及還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勇氣與野心呢?大多時候我們所做的決定會受到認知偏誤和盲點的阻礙,通常這些都會讓我們的想法動搖、停滯不前,了解並閃避這些障礙會讓我們更有所作為並邁向大格局。
認知偏誤帶來的盲點
葛蕾絲是一名新進的研究助理,有一天他詢問了老教授「我需要多久時間才能當上資深研究助理?」老教授冷冷地回他「你大概五年才會升上資深助理教授,或是再更久」,從那一天起葛蕾絲的自我陳述從最初自信滿滿想在學術界闖蕩一番,變成了我是不是不適合學術界的負面自我評價,這是一種認知偏誤造成的結果,認為自己做不到,所以不敢去嘗試,人會對於負面評價有較強烈的反應,負面評價像是警報器一樣提醒著我們,而產生了害怕的反應,而忽略了其它正面評價,最後葛蕾絲為了扭轉認知偏誤,嘗試和其他三位教授討論自己的職涯目標,並都得到了相當正面的回饋,五年後葛蕾絲升上了副教授比研究助理更高的職位。
我們遠比自己想的更有能力
內在的自我認同會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判斷,如果某天有一個好的工作升遷機會讓你去負責帶領一個新團隊,但伴隨而來的可能是新環境、新知識,你會不會認為自己不適合,覺得自己做不到,因為自我的認知可能會縮限了自己原本在職涯有機會更上一層的機會,我們必須在一次次執行自己的目標時,一次次的增強內在認同,就算路上會遇到挫折、嘲諷、時不時產生的負面評價影響著自信,但要知道我所能獲得的來自於我曾經付出的所有努力,如果我不投注時間、心血付出,又怎麼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呢!
放大格局的小步驟
1.可以寫未來3、5、10年的目標和改變,每天邁出一小步實踐目標,例如:小博立志在10年後成為頂尖的AI工程師,所以他每天下班之餘都會研究相關書籍偶爾假日會去上相關課程精進自己。
2.降低外在雜訊,了解認知偏誤和盲點並正向面對,例如:小磊很有野心希望可以替公司招攬到大型企劃案,但某位資深主管認為小磊學經歷不夠沒辦法做好,但是小磊的想法沒有動搖反而更加努力,最終成功完成此項任務。
3.維持好的工作生活平衡,彈性規劃每天執行事項,例如:小智想要學習程式語言,於是他寫下目標每天都要上滿8小時的課程,但在過程中會被外來因素影響像是朋友傳來的訊息、社群網站的吸引力導致每天目標都無法順利完成,於是他改變作法當狀態良好時一天可以上5小時課程;狀態普通時一天上3小時課程:當狀態不好時就上1小時,發現不但效率變好吸收能力也較佳。
用內在認同去強化自己的心智;用實際行為去改變自己的未來,每天用一小步來支持大格局,定義升級版的我,我們遠比自己想像的更有能力。
撰文: Zoe, Sharon
Comments